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和国家对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校外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提高校外科学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提升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研发水平,推动校内外科学教育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各级科协和相关社会团体、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及其他校外机构等,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类群体广泛参与的校外科学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具有跨学科、综合性、重实践和问题导向的特点,成为校内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在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级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管理部门、各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技辅导员协会和科学教育协会,联合科研院所、师范院校和校外机构,在促进科技辅导员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参与校外科学教育的人员专业背景多样,科学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科学教育活动和课程资源的质量水平;校外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对校外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相关培训课程和资源开发缺乏规划;支持专业发展的学习资源还未能形成规模,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地区科技辅导员能获得的学习培训资源极为有限,无法满足专业发展需求等问题还亟待解决。
未来,为了回应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校外科学教育的更高要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提升科教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校外科教工作者筑牢专业发展根基
推动校内外科学教育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校外科学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素养、理论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相关部门可针对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面临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科教工作者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持续发展。
在当前背景下,以落实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契机,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科学、信息科技、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课标内容和育人理念,吸收借鉴学习科学、博物馆教育等领域的科学教育研究新成果,针对在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校外机构等典型非正式科学学习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教学环境设置、课程内容结构等关键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校外科教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筑牢根基。
打造全方位支撑体系,建设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新生态
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标准》,明确不同阶段科教工作者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设定目标;研究制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学习大纲》,梳理提出科教工作者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并以此指导学习资料和培训课程的开发;修订《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大纲》,规范和指导培训工作的系统开展。
建立内容广泛、能灵活适应各种需求的课程体系。校外科教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相关人员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差别极大,因而对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复杂多样的。例如:同是新手科技辅导员,既有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刚毕业的新手教师,也有在非科教领域已经从业多年、工作经验丰富但刚刚加入科教领域的辅导员。为此,须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团体、企业、机构的已有课程资源,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新资源的开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能满足校内外科教工作者多种需求的课程体系。
加大科技辅导员学习培训资源供给。由相关部门牵头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覆盖面广、易于获得的学习培训平台网络,提供足够的学习培训服务以支撑科技辅导员职业发展。尝试建立学分制,并促进不同学习培训平台的学分互认。鼓励不同社会机构结合自身优势研发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在提高供给总量的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科技辅导员的课程服务支持力度。
在已开展的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科教工作者的科学教育水平认证工作。认证工作既能通过设定标准来提升科教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从而整体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是对科教工作者专业水平的认可,增强校内外科技辅导员的获得感,激发其持续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热情;尝试开展培训课程认证工作,激励多种社会机构尤其是企业参与高质量培训课程和资源的供给与开发。
总之,应努力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目标明确、体系完整,既能满足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多样需求,又能让其专业水平得到认可、企业和机构的参与得到回馈的富有活力的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新生态。
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构建高效协同的校外科技教育工作者共同体
随着科学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参与到这个领域的人员和机构也愈加多元化,大量教育研究者、科研院所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术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纷纷加入,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开展相关工作。
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形成校外科教工作者共同体建设,通过建立学会联合体、工作联盟联合开展工作,定期举办沙龙、讲座、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通过报刊、网络讨论和分享领域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等,在科学教育核心问题上形成共识,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围绕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结合各主体自身优势,根据不同的领域、主题、区域、服务对象等,形成网格化的工作体系,既有共同的目标,又能自主发展、相互推进、形成合力。在共同体内加强人员合作与资源整合,既能从人员、课程资源等方面服务校内科学教育的需求,又能通过基地、场馆活动、媒体平台等服务于校外科学教育活动,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科学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由来已久。未来,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可大力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分享我国科学教育的成果和经验,共同推动科学教育不断发展。中国科协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师培训、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科教活动等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形成了一批共建共享的科教资源。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各国科学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促进科教工作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并对各国培养未来能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社会公民、形成包容发展的理念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科学教师的事,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科协、科教工作者协会以及致力于开展校外科技教育的团体、机构,必须抓住时代发展契机,加强资源整合与合作,全方位构建校外科教工作者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和新生态,切实提升科教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从而提供高水平的校外科学教育活动和课程资源,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本文作者简介: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宇宙学和射电天文学的研究,目前担任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