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150公里长的集装箱只需要5分钟就能有序运输、精确无误地排列整齐。这套“极速智配”系统正是“时代楷模”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自主研发出来的。
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正是“连钢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入港口39年来,他把建设自动化码头作为科技报国的崇高事业。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他全然不顾肺癌术后没有恢复的身体,毅然挑起爱党报国重担,带领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了世界上自动化程度和作业效率最高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先后9次刷新世界纪录,用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彰显了一颗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滚烫“中国心”。
一门心思就想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
1983年,张连钢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港口生产的落后面貌刺痛了他。
“作业主要靠人力,一条5万吨级化肥船靠到码头,5个货舱每个舱都比篮球场大。160多名装卸工,分3班昼夜轮流装卸要8到10天。每班工人都干得那么卖力,手上磨满了水泡,可下班时抬头看看,舱里化肥没少多少。”回忆起当年的落后场景,张连钢至今记忆犹新。
当青岛港决定成立集装箱公司,启动建设第一个集装箱码头时,张连钢果断决定放弃机关工作岗位,报名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8号码头52泊位的建设,从此便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之后,带着“一门心思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的初心,张连钢参与开发或主持了一系列港口技术创新项目:从参与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建设,到“六五”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再到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张连钢用自己的青春,一次次为科技强港贡献着力量。
带病拼命干,刷新世界纪录、创造“中国奇迹”
进入21世纪,我国港口在码头硬件、装卸效率方面世界领先,但在全自动、半自动化码头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2013年,青岛港集团党委决定启动建设自动化码头,拥有丰富技术功底和管理经验的张连钢被选中“挑大梁”。
面对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封锁,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下,他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那些年,张连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此时,他正处在肺癌手术后恢复期内,却抱着重病之躯,全然不顾“只有30%的患者有5年以上生存率”的医嘱,带领年轻的团队日日夜夜拼搏奋斗。
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一个闲置的库房里,没有人计算过,这个团队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见证那段艰难历程的,是几十万字的分析论证报告,3000多份技术讨论会记录,以及每周都要清走的数个方便面大包装箱。最终,张连钢率领团队用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外至少需要3年的设计周期;仅用3年半,完成了国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设周期,在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中不断创造“中国奇迹”。
2017年5月11日,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不仅在荒滩上拔地而起、投产运营,还成功攻克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难关,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方案”。
让“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成为全球自动化码头的标杆
尽管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自动化码头,但面对二期建设,张连钢并没有简单复制一期的方案,而是追求新的超越和突破。
2018年6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项目启动,张连钢定下“全面超越一期,引领世界全自动化码头发展潮流”的目标,推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他带领团队梳理出1329项攻关课题,升级核心系统197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仅用一年半时间,二期工程就投产运营。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继续带领团队不断挑战自我,已经连续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就在不久前,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使得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9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再次站到了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如今,年逾六旬的张连钢仍然奋战在码头建设第一线,向着全自动化码头三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奋力攻关。“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应该树立‘中国样本’。这是我作为一个港口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张连钢说。从产业工人到党的二十大代表,张连钢用极其不平凡的拼搏与奋斗,树立了一座展现产业工人新风采的精神丰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进程中奏响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最强音。
来源:学习强国